 
           |   | 
 
           |   | 
天启五年(1625),《小窗幽记》作者、明代书画家陈继儒写下一篇传记《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》,传主是徐霞客的父母。他说徐霞客是个奇人,但“弘祖(徐霞客)之奇,孺人(徐母)成之;孺人之奇,豫庵公(徐父)成之”。徐霞客父母对他的循循善诱、因势利导,激励他勇于体验探索,为成就徐霞客“游圣”的传奇生涯奠定了第一块基石。
徐霞客名弘祖,字振之,霞客是其号。祖上徐锢曾任北宋开封府尹,后因靖康之难迁至江南,携带了大批文献,故而徐家世代藏书甚丰,曾有“书香盛家”美称。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淡泊名利、高隐好义,终生未入仕途,当别人劝他捐官时,他断然拒绝。徐有勉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,但并未像当时许多家长那样强迫儿子必须走科举之路,而是注重发现、培养儿子真正长久的志向。得知徐霞客有“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”的志向后,他理解并表示不愿他追逐富贵,鼓励他博览群书,行万里路,做勤勉务实、励志笃行的人。
徐霞客的母亲也很开明,始终节俭持家,织布种豆,亲力亲为。她常向晚辈回忆一个家风故事,那是她初嫁到徐家时,曾为公公奉茶,多放了龙眼于碗中,公公认为有些奢侈,说道“田畯家何用此为”。她从此铭记,将龙眼核收藏起来,当作家风传承见证之物。当地发生饥荒,徐母让徐霞客捐赠钱物救人,并说这都是遵照徐父的意愿。徐母寿辰时,徐霞客请人为母亲绘制了一幅《秋圃晨机图》,有诗题道“豆花棚下鸣机杼,萱草堂中授简编”,生动描绘了徐母辛勤劳动与教育子孙的场景。
对于徐霞客外出游历的愿望,徐母一直很支持。她劝徐霞客不必心存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的顾虑,并勉励儿子“志在四方,男子事也”,她不愿徐霞客因牵挂自己而羁绊在家中,做好出行规划,在临行前告知家人即可。为了宽慰儿子,她曾数次陪儿子同游家乡山水,而且故意逞强走在前面,让徐霞客感动不已。当徐霞客决定远行后,徐母拿出一顶亲自缝制的“远游冠”以壮其行色,其殷殷母爱溢于言表。
从此,在漫长的出游岁月中,徐霞客总是放心而出、如期而归,每次都留心采些奇花异果或名贵药材献给母亲,徐母兴致高昂地听他讲述远方的山川、风俗。母亲生病时,徐霞客夜不解带,终日服侍母亲,当大病得愈之际,欣喜的他为此修建了“晴山堂”,取“四月清和雨乍晴,南山当户转分明”的寓意。晴山堂今以石刻闻名,主要是倪瓒、宋濂、董其昌、文徵明等不同时代名家给徐霞客家族题赠的文字,相当一部分石刻的内容是歌颂徐母的贤德。这七十余块石刻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、艺术价值,更是徐霞客一片孝心的展现。
徐母去世,守孝期满后,徐霞客慨然道,昔年母亲在,此身未可许人,如今怎能不许之山水呢?他决定有计划地用双足丈量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,不只是为游览风景,更将地理考察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。徐霞客认为,古人写舆地志等,大多因袭前代成果,缺乏实地考察的资料,他决心深入边疆,尤其是云南、贵州等地,获得第一手的资料。
竹杖芒鞋、攀山越岭的徐霞客“达人所之未达,探人所之未知”,历经强盗抢劫、同伴背弃、重病卧床等困境,风雨袭击、野兽环伺更是数不胜数,但他仍然义无反顾、百折不挠。在广西,他深入岩洞探险,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面积岩溶地貌考察的学者。在云南,他考证出长江源头应以金沙江为首,从而推翻了《禹贡》中影响人们认知近两千年的“岷山导江说”。徐霞客不唯书、只唯实,用自己扎实的足迹与严谨的论断,著成千古奇书《徐霞客游记》。
最后一次远游,他直至西南腾冲,导致“两足俱废”。病返家乡后,有人探望他道,何苦来哉?徐霞客答道,死不恨矣。徐霞客作为一介平民,只因眼底有热爱、笔间有执着,脚下便有无穷的远方。临终前的徐霞客,回想起父亲曾对他的期望,“可不取功名,但不可不立志”的教诲犹在耳畔。而今他达成了,父母定会欣然一笑,因为他不曾辜负这精彩的人生。
“度除夕于万峰深处,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。”这是徐霞客在云南旅行时的一个除夕之夜写下的。回顾平生,徐霞客看过雁荡山的飞瀑、庐山的雾,天台山的月色、嵩山的云,他与黄山的奇松为伴,静听雪花飘落的声音。无数次,他与山光相亲相近、俱有喜态。在路途上,徐霞客不单与天地对话,感悟天人合一、物我同一的美妙境界,更在孤身一人的前行中,与自己对话,听到了内心悠长的回响。(余靓飒)